作者:小泊
大理给人的刻板印象是“文艺”的。
一座远离现代化大都市的边远小城,
以“风花雪月”为代表的自然美景,
令大众略感陌生的少数民族文化,
过去国内外贸易和文化集散中心带来的多元包容,
现代流行文化作品呈现的浪漫故事,
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文艺气质。
与为了几两碎银奔波的打工人构筑的钢筋森林不同,她美得很轻盈闲适,所以成为了无数人在繁忙而空虚的生活里想要奔赴的“别处”。
她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不该如此。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才能让我们慢下来思考自己更想要什么。
如果说这些外在条件是大理文艺气质的基底,那么对生活在别处怀有足够的好奇和行动力而慕名前来的艺术家、小业主、游客就是大理文艺的灵魂。
其实追根溯源起来,大理成为大众向往的旅游城市并不是国内的文艺青年带动的,反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放对外招待后,一批外国背包客逐渐带起的风潮。
那时旅行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事,但从六十年代起就席卷国外的嬉皮士浪潮,把无数青年人推到路上。
他们反叛着主流文化,反对消费主义,有强烈的流浪精神和特立独行的愿望,希望能在路上追寻自由和自我。
而八十年代在我们国内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对外来的人事物大都怀着接受甚至以此为标杆的心态,大理自然欢迎他们的到来。时运奠定了这座城市四十年来的自由基调。
当年为了开放旅游,政府就把大理古城定为主要景点,古城内护国路西段的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招待所,从此护国路就成为大批外国旅客吃住娱乐的集散中心,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这条路叫成“洋人街”。
随着这个“现实版的乌托邦”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国内外旅客云集,现在的洋人街比当年还要繁华许多。
密布的咖啡馆、小酒馆、画廊、古董铺子、手工艺品小店都给这条街填充了很多艺术细节。
你可以发现店铺的种类虽多,但大抵是跟柴米油盐离得较远,大理在人文上的“风花雪月”同样鲜活。
现在国内的艺术家绝对是这里文化活动和传播的主力,他们各自从五湖四海中带着不满、疑问和理想来到大理,希望她成为生活的此处。
在这里能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不清楚,但肯定能找到产生共鸣的伙伴。
泊心云舍·MCA就将民宿和艺术完美结合,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大理,只为给每一个到来的人打造心灵归属。
它整体由三座白族风格建筑、两栋白族民居和一条古色古香的艺术连廊围合而成,从每一个宽阔的独立阳台上都可以望向中庭的游泳池。
不仅如此,在阳台上向外望去,苍山洱海都可尽收眼底,来大理不管为了什么,总要有一点是为了此情此景。
除了直观的白族风格外,前院的水系延伸到后院和楼顶三个层次的枯山水景观,继承了传统园林藏山纳水的意趣和佛教一花一世界的禅意。
前院水系中央的古门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印度教古物,门上花纹对于一般人来说虽然神秘难解,但并不妨碍它安身于此。
一如自由多元的大理,有太多的宗教在这里各得其所,但包容才是共同的信仰。
庭院内随处可见多种花木,蓝花楹、苹果树、桃树、李树、枣树、多肉、石榴……一年四季总有繁花接力盛放。无花不大理,如果说上帝在这打翻了调色盘,那鲜花绝对出了一份力。
我们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地方找不到生活的实感,却对一个遥远的城市心生眷恋。能激发人的归属感大概就是它厉害的地方。
泊心云舍没有“酒店前台”,只有茶几上摆满水果供泊心家人随时享用的客厅,还有能自由发挥的开放式厨房以及瑜伽室、影音室、书屋、超大露台和33间具有大理风情的专属主卧……
时间空间被现代生活高度挤压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自由舒展的喘息之地。
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容易引起讨论的说法,直面生活的困难和抛弃当下追寻自由这两种价值观会因它交锋。但其实渴望别处的生活不代表自我放逐,只是需要特定的环境帮助我们思考。
前赴后继的人反而是想通过出走来实现回归,找到与自我的联系。想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什么东西是重要的?我又该如何去实现?
想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找到生活的锚点,至于具体该生活在哪一处呢,答案会在每个人心里浮现。
泊心云舍
点击下方小程序,回归心灵故里
▼
泊心云舍,,,
泊心预订
小程序
本文所有照片来自摄图网/现场实拍
转载请注明出处
© passingcloud.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67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