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寻找梦中的敦煌

作者:小舍

 

为什么想去敦煌呢?

 

最理想的理由是去凭吊古迹。今日的敦煌虽不再是边塞重镇,但曾经在丝绸岁月里飘荡的过往永远鲜活,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

隔河又是河西地,过得敦煌是酒泉。

 

此刻,多想收拾行囊,踏上遥远漫长的古道,寻找秋日梦中的敦煌。

 

告别了夏日的炎热,少了冬日的寒冽,秋日的敦煌,鲜活又明亮,大漠的黄,伴着落日余晖的金光,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静谧又唯美。

 

 

来到敦煌,莫高窟是一定要去的。多么繁复华丽的文字都不足以描绘她的震撼,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美到让人词穷。

 

 

秋日的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在莫高窟外墙面上投射出细碎的光芒,绚美,又带有佛像壁画的温和悲悯,让人忍不住感动。今日的阳光,照在古老千年的墙壁上,一古一新,穿梭时光的交汇,就在此产生。

 

 

作为世界上连续开凿时间最长、现存洞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莫高窟被东西方学者认定为欧亚大陆最伟大的艺术宝库。虽几经破坏抢掠,然遗留下的宝物已足以让人窥见她盛大、精妙绝伦的艺术美感。

 

 

文献70000余卷 、壁画45000平方米、各类彩色塑2000余身……光听数字就让人难掩激动之情,只想一瞻她的风华绝代。

 

 

墙面上,斑驳的壁画,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反弹的琵琶……情节丰富,描绘生动,构图巧妙。很容易就让人置身其中,仿佛穿越进画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鲜活跳动气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的古城。如今,只剩一个落寞的小土堆,在黄沙漫天的大漠里,供人怀古。

 

 

从古至今,到阳关的路都是一样的荒凉孤寂,坐落在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阳关古迹,历史的痕迹已经很少了,但是还可在此感受大漠黄沙的苍茫。

 

 

千年前,王维在客舍,瞧见窗外青青柳色,看着友人打点好的行装,虽不舍,却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吧,离别后,可就再也找不到这样对酒言欢的朋友了。王维没说,但我们一定知道的是,这杯酒,友人一定毫不推辞,一饮而尽。

 

 

或许,在细碎的沙砾里,还能感受到当年王维送别好友的不舍告别与步履放达,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而是十里相送,远赴人生新的道路。

 

 

碧水能含月,沙山不见云。

 

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又有“沙漠第一泉”的美誉。

 

 

黄色壮丽的沙漠,清泉塔影的柔美,在月牙泉交错。天蓝、云白、草黄、水绿,宛如一幅秀美的画卷,北方大漠的苍茫与清泉流动的娟秀并存,让人心生欢喜。

 

 

远处驼铃声响,余韵悠长,忽而想起,脚下的黄沙也曾漫过千年前的商贾驼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诗中描绘出塞外的苍凉以及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清晰可见,但戍边责任重大,诗中虽有思乡心肠,却无哀怨颓废。

 

 

李白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几万里的长风刮过戍边将士坚毅脸庞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内心在想什么。

 

 

如今的玉门关,只剩下矮矮的城墙,当年的雄伟不可侵犯已不复可见。残留的遗址独自屹立在大漠黄沙之中,空旷而炽热。

 

独自漫步在苍茫的玉门关,夕阳染红了天际,忽地,心里涌起了一股悲壮,脚步也不敢轻易踏出。或许,这下一步,黄沙之下,掩埋的是戍边将士的英勇忠骨……

 

 

这样一座千年古关,在不同时空里见证了多少金戈铁马的壮烈,透过豪迈的古诗绝唱与斑斓的云海,仿佛清晰可见。

 

敦煌的戈壁深处,是千年来佛教绵延不休的信仰与丝绸之路驼铃声起的商贸繁华,断壁残垣,多少戍边男儿的家国热血,马嘶戈鸣。

 

大漠的黄沙吹了千年,乱世硝烟化为黄土,曾经的善男信女都化作壁画上淡彩勾勒的图像,而敦煌,穿过厚重的岁月,在历史画卷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如果有来世,我愿化为风的模样,迷恋人世冷暖,舞过万千风华,夜夜醉在敦煌。

 

 

本文所有照片来自摄图网/现场实拍,转载请注明出处

泊心家人专线 0872-267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