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泊
首个非遗春节点燃了人们欣赏非遗文化的热情,徽州鱼灯让人们领略到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浪漫。
如此“皖”美年味,不仅重燃大人的童心,念起儿时,眼眶一热,还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参与其中。
古老的年俗和年轻的欢呼在此相遇,相信耀眼的鱼灯远不止舞动600年。
徽州鱼灯最高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省级非遗汪满田鱼灯,600年也是它的历史。
嬉鱼灯起源于古时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需防火患,欲克火,必取水,水取尽,鱼必殃,故欲取水,必先得神鱼恩准。
所以村民用竹片做鱼骨架,外糊绵纸,彩绘鱼鳞,鱼腹内放置蜡烛,嬉时点燃,照得鱼身通体火红透亮,栩栩如生。
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嬉鱼灯,烟花助威下,如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得神鱼保佑,汪满田几百年间,少有火灾。
打头的“鱼王”,身长七米,五处关节,活动灵巧,可尽显悠游之姿;头画“王”字,内含龙珠,嘴有双须,内置蜡烛百余只,要二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才能将其舞起。
是鱼?是虎?是龙?总之神威凛凛,好不气派!
紧跟着的一串鱼灯花灯,大小不一,或几人抬游,或儿童提游,各得其乐。
鱼王开路,锣鼓压阵,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鞭炮相迎,经过宗祠还需停下队伍,在正门点头摆尾,又赢得满堂喝彩。
在古代,地形封闭阻碍交流,但也较完整地保留下传统风俗。
物质和娱乐匮乏,则更倾向齐心协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一年最隆重的节日里增添了许多热闹。
嬉鱼灯成了几百年来徽州人的集体记忆。
在信息传播更加便捷的今天,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一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充满乡野气息。
鞭炮锣鼓、合力舞动的鱼灯和摩肩接踵的人群,一下子把人拉回往昔熟人社会的热闹,冲淡了人口大迁徙时代下内心的寂寥。
徽州鱼灯能传承几百年,正是少不了代代接力的年轻人。
从做鱼灯到嬉鱼灯,至少需要上百名村民合作,才能撑起一年一度的年俗大戏。
按照传统,村内依自然聚落分为6个鱼会,每个鱼会自发组织扎制,鱼会没有固定成员,由自荐、推选、竞争上岗的方式选“鱼头”,再由其招募成员。
“鱼头”作为主事人,还要负责筹集资金、采购材料、制作游灯、协调流程等事宜,过程充满考验。
更重要的是“鱼头”和灯队由十几岁的未成年人和二十出头的青年组成!大人主要负责打下手,干粗活,不参与决策。
不会有人比这些在鱼灯下长大的孩子更有情怀,也没人不会被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自由嬉闹的笑脸感染。
由他们来主持这场新年祈福活动,以保人丁兴旺,再合适不过。
需众人齐心才能完成的活动体现了古时乡村治理的智慧,而由年轻人主事则令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和传承的不拘一格、与时俱进。
徽州鱼灯的成功也为其他非遗传承提供了思路。
嬉鱼灯以汪满田村为典型,但并不局限于一个地方,徽州古城、瞻淇、渔梁、西递都有嬉灯。
早在春节前,央视就在西递拍摄年俗活动,泊心云舍·明经园门前的牌坊广场上,鱼灯队伍就已舞过一番。
许多游客在泊心云舍·明经园的秀华堂绘制鱼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的亲子时光。
一年到头,除了年夜饭,还有一件事能让一家人开心地聚在一起,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传统自然就传下去了。
文化传承有了现实基础便不显得悬浮或精深,年味也不只藏在记忆里。
本文所有照片来自摄图网/现场实拍
转载请注明出处
© passingcloud.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67867号